母親節,你會送一份怎樣的禮物給媽媽?
有否想過送「媽媽」給媽媽?
看!八十歲老婆婆穿起婚紗來,多合身,笑得多美。
然而,可曾想過,笑容背後的辛酸?
此書由母女合著而成。透過寫作此書,母女倆走出昔日的困厄、枷鎖,找回了自己——
「寫回憶錄,就是再過一遍昨日,再過一遍自己的生命,也再過一遍身邊的人和事。過程中見證自己的執著和使命、對生命的渴望、持守的價值,有值得繼續堅持的,也有需要改變的,逐步,我找回了自己。」
人只有一個肩膀,如此重擔,要如何承受、如何背起來?
孩童時代,在家中已沒有地位,只有每天要完成的任務,得不到家人的愛;
少女時代,替家人工作,得不到應有的報酬,更做得比普通工人多,猶如奴隸;
進入婚姻,丈夫自私自利,只要求服從,亦不給她一個美滿的家庭;
為人母親,一人撐起一個家,養育丈夫及子女……
為何不反抗、不離開、不為自己發聲?
今天,社會進步了,始有男女平等的觀念,對女性有所保障。然而,於五六十年代,沒有婦女權益的概念,不但男性不尊重女性,連女性自己,也沒有想過要為自己爭一口氣……
一段不堪的家暴歷史,一趟漫長的療癒旅程。
作者娓娓道出那個年代在內地和香港討生活的艱難、獨力支撐家庭的辛酸,以及忍受丈夫不間斷精神及語言暴力、承受精神瀕臨崩潰的莫大壓力。重新面對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慢慢為自己的心靈療傷,摸索出一條放下、寬恕的康復之路。
人的一生,往往在一念之間改變。
你曾經失去嗎?你明白失去重要的東西的滋味嗎?
八十年來未曾為自己而活,是怎樣的人生?
香港在一九八六年訂立《家庭暴力條例》,距今其實只有三十年左右的歷史。對六、七十年代的人而言,「家暴」、「語言暴力」、「精神暴力」是還未「存在」的概念,深受其害的苦主不知自己已成「受害者」,更遑論尋求幫助和輔導。
本書作者生於三十年代,於六十年代結婚,那一刻她還未知道,未來等著她的,是長達三十多年的含淚家暴生活……這是一本回憶錄,記錄一名女子含辛茹苦大半生的經歷:
小時候在內地務農,長大後在工廠當學徒,到後來跟隨丈夫下到香港,是不少老一輩從內地來港討生活的人的寫照。她在工廠邂逅丈夫,經不起對方的苦苦追求,最終答應結婚,卻從此步入漫長的痛苦家暴生活,每天忍受丈夫的語言和精神攻擊,還要獨力賺錢養家、撫養三名子女……
透過她的經歷,讀者得以窺見在家暴概念還未出現的年代,求助無門的受害者血淋淋的真實生活與痛苦,也隨著兩位作者的剖白,陪伴作者走過一段療傷與放下的心路歷程。
本書特色
- 本書行文用字保留了講述者那一輩的人的談吐用字,配上字裡行間透露的生活細節,彷彿透過一張黑白照片凝視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回憶那個生氣勃勃的工業年代。
- 作者文字樸實、毫無保留,她的真情剖白,流露了心裡的矛盾、委屈、壓抑、痛苦,令人動容。
- 隨著文字推移,讀者也一同經歷兩位作者的心情起伏,從憤怒、害怕、怨恨到後來的理解、同情、平靜及嘗試寬恕,就像進行一場心靈的洗滌,透過他人的人生,學習放下的功課,得到心靈的釋放及安寧。
周佩玲
香港大學生物系畢業,任教中學超過卅年,修畢翻譯學士(一級榮譽)、翻譯碩士及心理學碩士。近年愛上心理治療,學習不同心理治療方法,嘗試將生物學、翻譯學、說故事(storytelling)、心理治療與生命體會熔於一爐,並成就「負傷的療癒者」(wounded healer)的角色,以不同方式療癒自己,療癒他人。
療癒者不怕面對自己的脆弱,心存柔和與謙卑,明白眾生皆連繫,體察到每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也有自己的困難、要學習的功課,會更有能力幫助他人面對自己的脆弱。路,還是要自己行,但是路上有伴,便不孤單。
著作
- 目錄
- 黃重光醫生太平紳士序
- 葉萬壽先生序
- 媽媽自序
- 女兒自序
- 第一章 八十歲媽媽影婚紗照真搞笑
- 第二章 爸爸,我想跟你說……
- 第三章 鄉間成長
- 第四章 二哥待我如奴
- 第五章 邂逅
- 第六章 夫妻何曾互相扶持
- 第七章 「乖乖唔好喊,媽媽唔痛」
- 第八章 初到香港的委屈
- 第九章 為二哥每天工作十八小時
- 第十章 求天庇佑 我不要崩潰
- 第十一章 奔波獻計助丈夫覓得工作
- 第十二章 與孩子攜手走過困頓
- 第十三章 丈夫幾乎逼瘋女兒
- 第十四章 被迫離婚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