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社會不直接實行全面「新聞自由」,一了百了?僅僅是因為領導人愚蠢自私,或者人民懦弱?
當信息都被話語權者定義的時候,我們是否真的有自由?西方的「雙重標準」如何能夠說服其他社會?
為何美好都歸於媒體而罪惡都歸於政府?如何保證「自由」能夠為社會帶來好處?它的成本究竟是什麼?
中國是否「沒有新聞自由」?一個社會的實質信息流通量和多元程度是如何?我們需要怎樣的信息環境?
很多人意識到審查制度的洗腦,卻躲不過「自由」的洗腦。自由之下,反思精神是如此稀缺。新聞自由幫助治愈不少問題,但同時它也在一些地區帶來倒退、激化矛盾,或者成為社會的鴉片——人們總是將美好、開放歸於自由,將罪惡、洗腦歸於管制。殊不知,「自由」就可能是洗腦,是一種不自由。西方對「新聞自由」的傳統論述無疑對世界的影響很大,而當中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並批判的呢?
在新書《「新聞自由」有毒》中,作者龍史以傳播學與政治學理論為依據,反思了西方傳統論述中的「新聞自由」,認真地思考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媒體環境。本書論述深入淺出,釐清了大眾思維定式中的許多理解謬誤。
很多人意識到審查制度的洗腦,卻躲不過「自由」的洗腦。自由之下,反思精神是如此稀缺。新聞自由幫助治愈不少問題,但同時它也在一些地區帶來倒退、激化矛盾,或者成為社會的鴉片——人們總是將美好、開放歸於自由,將罪惡、洗腦歸於管制。殊不知,「自由」就可能是洗腦,是一種不自由。西方對「新聞自由」的傳統論述無疑對世界的影響很大,而當中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並批判的呢?
在新書《「新聞自由」有毒》中,作者龍史以傳播學與政治學理論為依據,反思了西方傳統論述中的「新聞自由」,認真地思考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媒體環境。本書論述深入淺出,釐清了大眾思維定式中的許多理解謬誤。
本書特色
- 本書從傳播學與政治學的理論為依據,反思了西方傳統論述中的「新聞自由」,認真地思考了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媒體環境。
- 本書論述深入淺出,釐清了大眾思維定式中的理解謬誤,易於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龍史
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英語專業,後在香港浸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香港大學分別研修國際新聞、法律和社會政治經濟。過去十多年在中國大陸、香港的媒體先後擔任前線記者、編輯、數碼主管、營運總監等職位。書中內容只是反映作者個人的意見,並不代表任何公司立場。
- 目錄
- 自序
- 第一章 「新聞自由」的牢籠
- 那些典型的胡說:從「人民對政府」說起
- 可疑的「天賦人權」?
- 權利首先是公共財產
- 成本支付轉移:為何自由只屬某些人?
- 「新聞自由」的國籍:施捨與誅心
- 被定義的自由不是自由
- 不平等,毋自由
- 「新聞自由」是社會的鴉片
- 誰的「第四權」?
- 為何要接受無用的「新聞自由」?
- 第二章 「新聞自由」的罪惡
- 「新聞自由」自反性:看門狗還是打手?
- 權力的剩餘:「公共利益」還是「精英堡壘」?
- 觀點市場既然是市場,就可能失效
- 「謠言止於智者」就是謠言
- 「真理越辯越清」本身就不清
- 「自由」如何讓真相遠離?
- 激動至死及娛樂有理
- 客觀中立和偏見都是消費需求?
- 總體客觀中立才是持續自由的根本
- 新聞業習慣性煽情和矯情
- 競爭不一定比壟斷好
- 第三章 「新聞自由」的成本
- 言論無罪?
- 保護我們所憎恨的思想?
- 常被誤用的「寒蟬效應」和「滑坡論」
- 媒體環境不應忽視社會風險
- 自由和控制如影隨形
- 歷史潮流既有自由,也有規制
- 抱歉,政府比報紙重要
- 政府可以是言論自由的朋友
- 第四章 「新聞自由」的出路
- 更精緻的自由:溫和的專制主義
- 感謝網絡防火牆
- 邊界問題:自由越多越好?
- 「自由指數」的獨裁
- 中國沒有新聞自由?
- 媒體的舉證特權、實質惡意問題
- 新聞自律無異於緣木求魚
- 「新聞自由」的本質與核心
- 我們需要怎樣的信息環境?
- 中國大陸、香港的新聞之路
-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