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到底是做什麼的?
在一個看似人人和諧共處的社會裡,有很多人可能過著不安的日子,有些難以面對的問題,又沒有人在身邊鼓勵扶持。
浸大校友會出身的跨越幾個年代的廿二名現任社工,透過與三位編者的訪談,道出從近幾個十年社會上的變化,社工的工作性質的改變。社會福利署提出的「一次性撥款」資助社會福利單位,對整個社福界,其實又是否如想像中的方便並能解決問題呢?
社會工作專業是浸大的創校課程之一,轉眼五十多年,浸大社工校友在社會服務不同領域都作出不少貢献。本書訪問了六十年代至千禧新一代的浸大社工系校友,透過二十二位傑出校友的口述故事,了解香港社會服務的發展和改變,重塑香港社會福利的風景和願景。
在香港這社會,社工的踪影無處不在,他們沒有將自己封閉在辦公室內:在校園、醫院、老人院、男童院、女童院、監獄、球場、社區的暗角、「劏房」的樓宇、甚至互聯網上,都看見他們進入現場,與每個階層,每個年紀、不同種族和文化的社群中,按他們的需要,與他們同行,讓每個人都活得更有尊嚴並且有機會貢獻社會。
社工另一個特質是無微不至,他們關懷香港每個市民生活與成長的每一個環節:起居飲食、身體健康、學習能力、抗逆能力、家庭關係、生涯規劃、經濟需要、公民權益、及社會參與的途徑等。
社工更是香港這社會中的無名英雄:他們的精力大部分是花在一些沒有面孔、沒有聲音、沒有權力的弱勢社群身上;絕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不顯眼的,得不到傳媒關注的;在社會中,亦沒有顯赫的地位和權勢,社工只是日復一日地默默耕耘,他們的喜悅是得見生命得到愛心的滋潤、誠意的同行。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校友會
於二零零五年六月正式成立。成立目的是為浸大社工系校友提供一個溝通渠道,回饋母校,並促進社工專業的發展。
這是一本有關香港社會福利發展的口述歷史,通過二十二位不同年代的社工校友回顧他們在社會福利界的服務人生,勾勒出本土社會福利發展歷史的縮影。
各位浸大社工校友,因你們的生命故事,香港成為一個不一樣的城市:在充滿考驗、挑戰、什至有可見的幽暗中,我仍然得見公義與憐憫的光。
知識和理論無疑重要,但價值觀的討論和實踐,更是不可或缺,特別是在這個是非對錯模糊的年代。
廿二個故事,廿二個同伴,有理有情有堅持。《會說話的社會福利》具啟示作用,是我們業界期待之作。
我很喜歡「學無前後」這四個字——書裡面有我的師兄師姐,有我的同儕,也有我的學生,但在服務的路上,他們都是我的學習對象。
- 目錄
- 吳水麗:一日社工,一生社工 14
- 易嘉濂:總幹事都有熱血的 26
- 錢黃碧君:快樂的來不如快樂的(老)去 38
- 邱浩波:有根,才走得遠 48
- 簡佩霞:不分紅橙黃綠籃白黑 60
- 王惠梅:再難委也有期盼 70
- 張超雄:永遠的社工 80
- 梁麗清:堅持、堅持、再堅持 90
- 周賢明:無心插柳柳成蔭 100
- 王見好:好一顆童心 114
- 王美鳳:因公義之名 126
- 陳秀琴:改變乃成功之母 136
- 黃愛球:與神、與人、與服務同行 148
- 施麗珊:社工唔易做 158
- 應鳳秀:要打開心窗,讓故事進來 168
- 鍾婉儀:坑渠邊的種子 180
- 吳淑玲:率領香港基督少年軍的「Madam」 190
- 伍恩豪:掌握語言,認識權力 198
- 羅懿明:性別意識由沖涼開始 208
- 嚴若芝:開拓新天地的「劍俠」 218
- 楊翠芝:我是跨境社工 232
- 饒文傑:為對方「百變」一點又何妨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