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青」、「無用男」、「毒L」、「邊青」皆為社會對新一代的負面標籤。
獅子山下的未來棟樑是否如此不濟,無藥可救﹖
《邊青是這樣煉成的》是外展團隊同工將敘事實踐應用在用藥青少年個案上,傳統的治療理論著重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而敘事實踐手法重點在尋找問題以外的故事,及隱藏了的個人價值觀,讓當事人發展出與問題抗衡的身份,將介入焦點由如何改變他們的弱項(問題)轉為發掘及發展他們的強項(能力)。過去,我們只會集中看案主的用藥問題,因敘事實踐的理念,我們放下了問題導向,反而令我們更全面的認識這班青少年人,明白他們及欣賞他們。
本書特點
- 集合社工對敘事理念的掌握及實踐的經驗,本書名為《邊青是這樣煉成的—敘事角度下外展工作的實踐》,記載了各位作者對敘事理念和技巧的闡釋、青年服務對象和社工的相遇及他們的故事。
- 全書共輯錄16篇文章,分為(一)理論文章、(二)技巧篇、(三)年青人故事及(四)反思文章。
- 本書匯集不同社工的實務心得,例如運用技巧如「問題外化」、「搭棚架對話」、「局外人見證」等;有助讀者更了解敘事實踐法背後的精神,對社工極有參考價值。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自1976年成立,是本港大型的綜合性社會服務機構,以創新的方式、關愛及以人為本的精神為基層及弱勢社群提供多元化的服務。本機構現時共有超過 50個服務單位,服務範圍遍佈全港,由幼兒到長者,從家庭、學校以至職場,服務人次每年超過二百萬。主要服務區域包括:將軍澳、沙田、大埔、北區、天水 圍、屯門、元朗、荃灣、葵涌等新市鎮區域。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外展服務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於1992年及1994年分別成立北區及天水圍外展社會工作隊。外展服務早於2004年開始學習及應用敘事實踐,並曾於2006年出版《敍事.治療.外展.青年工作》一書,分享應用成果,另於2007年製作《闖出個名-敘事治療當教材套》以及2012年舉行《星途之旅@敘事劇場》。
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
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的成立旨在促進青年文化、青年政策及青年工作這三個領域的研究與實踐,並透過交流和合作的模式,加強本地以至海外的推動與發展。工作範疇包括研究、焦點小組、學術會議、工作坊/課程及出版等。
敘事實踐並不是「治療」,是一種「共療」。透過敘事的態度、敘事的技巧,讓彼此故事的相互交織,相互澄清,讓「尊重」的精神相互發揮,從而達至彼此互相影響。這不輕易,尤其在香港,過去數十多年來,大部份人已被資本主義、現代主義的意識所熏陶,治療師、社工、老師對比起服務受眾,慣性、理性、感性上,仍然是高一個權力階梯,口中同意「共療」、心中也很難會承認「共療」。所以,實在不輕易。
敘事實踐法幫助工作員開展一個新的角度明白主流論述對自己的影響,原來自己漸漸地被論述「蠶食」一直堅持的價值觀、信念以及心志,更重重打被擊自己的能力感和自我認同感。正於一個水深火熱當中,敘事實踐把工作。從火坑中救起,它讓我知道「我不是問題,問題本身才是問題」。
從事青少年外展工作多年,看見很多青年人如何被社會及自己建構負面身份,而這種標籤又如何令青少年在人生路上加添了幾多的障礙和問題!作為社工就好像只會協助他們如何改變自己來適應主流社會的限制。工作經驗的累積,我體會權力和知識如何建構弱勢社群的身份,我明白到除了輔導外,我們還要充權及倡導的工作。
- 目錄
- 序言一(陳靜宜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總幹事)
- 序言二(秦安琪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主任)
- 前言:秦安琪
- 理論文章
- 敘事理念概覽
- 敘事督導:霍氏模式(HughFox’sModel)的實踐
- 技巧篇
- Hea不是全部
- 敘事@緣起、追求、探索
- 當YY遇上小雲的孝順
- 尋找遺忘的星星
- 年青人故事
- 《K仔=K魔=佛地魔》
- 「神奇媽媽」與「神奇媽媽的媽媽」
- 「人生的重新開始」
- 「無聊」=「咳水」?
- 反思文章
- 敘事實踐介入的體會
- 來自「尊重」的敘事
- 背囊‧繁星‧獨木舟之敘事實踐
- 生涯規劃
- 細想。敘事實踐
- 「邊青」是怎樣煉成的:規訓引申的污名、去權和壓迫
-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