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怕死,只怕被遺忘
前線兵、翻譯官、諜報隊、特務連、通訊營、後勤隊……
十五個老戰士,十五個不同身分背景,十五個不同的歷史觀點。
一九四二至四五年間,四十萬中國遠征軍遠赴雲南和緬甸,奮力抵禦日軍,守護戰時的生命線,他們的反攻戰為抗戰勝利立下攸關重要的戰績,卻鮮有史書為此着墨。
一位飛虎隊成員、一位青年軍、十三位曾參與滇緬戰爭的老戰士,在耄耋之年親述參軍經歷,回顧那些在邊域異國奉獻的青春、那些在戰場揮灑的生命力,以及那些從未被紀綠的歷史細節。
本書收錄共十五位曾參與抗日戰役的老戰士訪談,追訪他們從軍、參戰、退役的整段人生經歷,紀錄這班平均年齡九十歲以上的老戰士,那些不為人知卻貴重無比的回憶、經驗與歷史。
個人回憶與口述,也許不能成為一本嚴格的歷史書,但能讓你看到那些嚴格歷史書無法呈現的一面:戰亂時期的生活、訓練與行軍的辛酸、面對敵人槍口的恐懼與決心、前線人員對「戰爭」到底抱持著甚麼心情等等。十五個老戰士來自不同階層、不同背景,在不同地區以不同兵種服役,見識了這場戰爭的不同面貌,退役後也遭到了不同命運,也因此對戰爭、對歷史、產生了不同的觀點。
這本書不但要讓讀者了解「老戰士」的寶貴經驗,也要讓讀者體會到,「歷史」從來不是一個單向、平面的敘述,而是更複雜、更有人性的多面體。
本書特點
- 收錄十五位老戰士口述歷史,這十五個快百歲的老人的回憶,通通都是相當珍貴的史料與紀錄。
- 每位老戰士身份、背景、兵種、服役地區和際遇都不同,對同一場戰爭的描述和觀點也不盡相同,讓讀者得以看見歷史的多面向。
- 老戰士在抗日戰爭後,各走上不同的道路,有留在國民黨軍隊的、有投入共產黨軍的、有只想逃離戰爭兩邊也不參的、有英勇抗日後文革時遭遇批鬥的……讓讀者透過不同觀點重新審視歷史。
- 訪談中仔細地描述了不同戰士在受訓、行軍時的細戰,例如行軍乾糧的味道與品種、如何透過鞋印分辨敵我、如何與村民合作打探消息、如何在叢林中隱藏自己和察覺敵人等等,即使對歷史不感興趣,相信你也會對這些無法在歷史書中找到的小細節看得津津有味。
- 透過這本書,希望能鼓勵讀者多關心身邊的老人家──他們的人生經歷也許豐富得你無法想像,而且都彌足珍貴、值得紀錄。
袁梅芳
香港中學資深中國歷史科教師。曾與周結嫻老師帶領學生考察新界北區村校,於2002年完成《北區村校過去、現在與未來》小書,乃開村校探究之先。六年前開始,有幸先後結識參與二次大戰的二十多位老戰士,承諾「歷史不會忘記他們」,毅然與學生一同跟時間競賽,相約老戰士進行口訪,做記錄,以文字記下他們的抗戰與人生經歷,本書是其中十五位老戰士的紀實作品。
近年來,隨著兩岸政治氣候的改變,報導這場戰役的著作陸續出版,總算是還當年投入這場可歌可泣的戰役的戰士一個公道,也填補了抗戰史上一個空白。令作為香港人感到自豪的是:香港竟然有一批中學生,在老師帶領指導下,走訪在生的老戰士,與時間競賽,把他們的經歷記錄下來……謹向廣大讀者誠摯推薦這本書。
他們的點點滴滴,也許只是片段的小故事,也許無法構成整幅滇緬戰爭的拼圖,甚至連滇緬境內的一場小戰役都無法重建;但誰也不能否認這些都是那段戰爭的記憶;更重要的,都是這些老人家、老戰士的生命精華,透過師生的口述訪談被留了下來,透過袁老師的筆被呈現了出來,這就是口述歷史奇妙的地方,也是我樂於以一個口述歷史工作者的身分為袁老師這本書作序的最大動力。
故事中的故事,互相輝映,把小人物看似平淡無奇的人生躍然紙上,道來娓娓動聽。把超過半世紀顛沛離的遷徙狀態賦予有血有肉的人生組合,儼如活現在通透玻璃窗外,形成一幅歷久常新、百看不厭的畫像。正如潘幹元伯伯說:「年華逝去……也感無悔」;又如梅芳老師說:「能參與其中,無憾」。
- 目錄
- 推薦序一 「老兵不怕死,只怕被遺忘」 丁新豹
- 推薦序二 青史永在,薪火長存 陳立文
- 推薦序三 說不完的老兵人生故事:就讓她說到盡頭 楊秀珠
- 自序一 感恩盡心
- 自序二 薪火相傳──一名中三學生的心聲
- 自序三 趁我們還在,趁他們未老
- 陳炳靖 長青飛虎述戰蹟,九死一生頌天恩
- 曹思璋 曾任抗日「兵王」,一生自豪無悔
- 陳治平 粵軍好漢子,他參加過密支那戰役嗎?
- 尤廣才 請纓前上西保戰役,一生不忘號兵周勇
- 曹英哲 河北學子從軍行,滇西巔巔作戰勇
- 蔡騰芳 代父從軍赴緬北,馴馬駕車皆能手
- 盧少忱 莫在醫院受閒氣,爭赴密城上前線
- 王伯惠 工科學子隨軍又築橋,心繫公墓何日復建成?
- 梁振奮 諜報小子勤偵察,長春情書念悠悠
- 卓貫能 欲與皇軍談戎機,從征緬北長見識
- 黃耀武 印緬戰爭,一生可貴;國共內戰,怨成炮灰
- 胡為仁 富家子從軍當報務員,終生無悔做內戰逃兵
- 陳毓麟 為報國投考空軍,駕駛野馬式戰機的香港人
- 張發漢 叛逆心態參軍去,一生毋忘將軍語
- 潘幹元 父子承傳救國志,無怨無悔青年軍
- 致謝
-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