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中共立國直至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香港這個前英國殖民地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關係的重要寒暑表,充分體現和反映出中英兩國關係中的種種矛盾、鬥爭和妥協,中英之間的角力既有激烈的一面,也有妥協的一面。
此書從兩大歷史事件(「解放」和「文革」)出發,從雙邊關係在香港的互動中找出其中的規律,剖析當時中英關係以及中國的香港政策和英國的對華政策。
中共立國前後,前英國殖民地香港可說充分體現和反映出中英兩國關係中的種種矛盾、鬥爭和妥協,在「兩航事件」、「加強社會控制」、「三.一事件」、「大公報案」等事件上,中英之間的角力既有激烈的一面,也有妥協的一面。本文以解放初期香港發生的種種重大社會事件為主線,分析中英如何處理彼此之間的分歧和鬥爭,除了探索中英的既定政策,本文也從種種社會事件的動態發展中闡述該等政策在事態中的變化發展。
此外,本文就中共立國的震蕩和影響下的香港文化變遷,進行深入探究和剖析,從中找出香港在中西(美元)文化交匯下的演進軌跡。
一九六七年「文化大革命」高潮時,香港也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所謂「反英抗暴鬥爭」,其後在八月下旬更導致中英關係出現史無前例的危機—北京的英國駐華代辦處在「中央文革小組」組員王力「八七講話」的煽動下遭到群眾放火燒毀,其導火線是港英政府查封了香港的三家左派報紙。
本文詳盡敘述了國內「文化大革命」同香港「反英抗暴鬥爭」之間的互動關係;英國和港英政府的政策如何激起了嚴重的社會衝突以及它們如何回應「中央文革小組」在香港掀起的「反英抗暴鬥爭」。也詳盡地剖析了中英在香港交鋒的曲折性和複雜性,並且從動態的視角闡述了香港的社會動蕩同國內局勢發展的互動性,二者之間息息相關的相互作用。
本書特色
一場史無前例的佔領運動在香港展開,這源於香港人期望擁有一貫的自由權利,同時渴求更大的政治自主權,但中央政府的手腕卻愈加強硬、框架更嚴更緊。在現在這個政制發展膠著的時局,我們不妨重新從歷史中檢視中英兩國對香港的態度和影響,在「解放」和「文革」的事件中找尋它們的管治脈絡,以判斷及應對當下的政權局勢。
關懷廣
祖籍廣東南海,香港土生土長。獲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廣州暨南大學法學碩士,長期從事文教和翻譯工作。著有《陰晴無定》、《奇葩》、《我和時間賽跑》、《自從盛夏有了風》、《贈魚不如授漁》、《巧者拙之奴》、《孤館雨留人》、《關懷廣文史哲擷英集》、《太極拳與布氣之妙合》(合著)、《鬧哄哄的茶餐廳》、《擦出中文的火花》、《另類詩文選》、《中英文Crossover 越界趣談》、《漢語救亡須知》。他部分作品近年被香港中學教科書選作教材。(按:二○○二年啟思出版社《生活中國語文》第二冊選取了他的《閱讀》一詩作為初中教材。二○○五年現代教育研究社《現代會考中國語文》第四冊選取了他的《歎老嗟卑》一文作為高中教材。)
- 目錄
- 1. 導言
- 2. 英國對中共立國所採取的敵視態度和打擊、遏制政策
- 2.1 兩航事件中支持美國、反對中共
- 2.2 增兵香港,阻遏中國軍隊
- 2.3 朝鮮戰爭時期追隨美國對中國新政權封鎖禁運
- 2.4 香港政府以立法方式加強對香港社會的控制
- 3. 中共立國時期中英關係在香港的體現和對香港的影響
- 3.1 中共立國時期中英關係在香港社會政治層面的影響
- 3.2 中共立國時期中英關係在香港文化和教育層面的影響
- 4. 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中英關係在香港的體現和對香港的影響
- 4.1 中國「文化大革命」在香港政治和外交層面的影響
- 4.2 中國「文化大革命」在香港文化層面的影響
- 5. 結束語
- 注釋
- 主要參考書目
- 附錄
- (i) 馬國亮〈讀書會〉
- (ii) 馬國亮〈再會,香港!〉
- (iii) 1966 年《九龍騷動事件調查報告》封面書影
- (iv) 《人民日報》1967 年5 月23 日的一則報道:〈最強烈抗議英國外交大臣污衊我革命群眾〉
- (v) 《打鬼圖》(反迫害鬥爭畫集)漫畫選
-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