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的人、上一代的思維、上一代的包袱等等,何時才能離我們而去?似乎,香港的困局,不在外圍因素,而在內部人事。從兩代的囮想交鋒,可見這一代的確有不少自己的想法,從本書文章中可略窺一二。小如個人:鄧正健討論一個書評家應有的立場;還有徐岱靈分享旅遊經驗,說出新一代旅行家所嚮往的生活。其中如社會各機構:吳凱霖討論社會企業的責任;曾志豪及符麗分別討論公營及私營媒體對香港,甚至內地的影響;甘文鋒反思大學功能;大至整個社會:鄧鍵一探討香港為甚麼容不下知識份子;陳嘉銘反思香港殖民與去殖的問題;健吾則指出香港人缺乏批判的能力。都是一些年青人對香港及自身的反思。
部分內容節錄
馬國明
如你所言,我曾慨嘆香港是一個「反智」的社會,我猜「反智」的準確意思應該是英文所說的anti-intellectual。我現在的見解是香港的主流社會連「反智」也談不上,因為根本沒有intellectual的份兒。
陶傑
所謂「小農社會」,我一直期待香港學術界的高人加以闡述或批駁……農民性格的特徵是對生活質素的要求低,重溫飽和物質,不重精神層次的品味。面對強權,俯首認命,不懂得為自身的權益挺身奮鬥。
梁啟智
說實話,我對這些標籤確實大惑不解。畢竟在天星抗爭的那段日子,我每天早上和碼頭前的朱凱迪討論行動策略,晚上則回廣播道和沈旭暉主持電台節目。如此來回穿梭,讓我深深理解我們之間相似的地方恐怕比不同的遠遠來得要多。
陳智遠
我們就是成長在這樣一個沒有激情、理想淘空、公共概念不斷消失的社會,而我們再不能相信,時代最終會是我們的。
我問自己,回歸廿年時,我們整整一輩人,會為下一個「二十世代」留下甚麼?
健吾
今後十年,我也真的看不出香港有什麼結構性出路。我們在思考,可是,然後是什麼?十年後,我們還會笑著過活嗎?曾先生,你會答我嗎?
各界推薦: 沈旭暉:在全球化時代,跨學科整合、跨媒介工作、跨地域共融,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你在這裡屬於第一代,在那裡,就是第四代。但我們的整體是百川匯流的,因為這是我們的時代,也是你 們的時代。 李祖喬:《思人對話》將是市場暗角裡的一點燭光。而這才是香港在不安穩的狀態下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