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偶拾——京崑篇

新書
塵紓
  • 紙書
  • 電子書
出版社 紅出版 (青森文化)
題材分類
語言 繁體中文
出版日期 2024-07-10
頁數 364
國際書號 9789888868506
內文色彩 黑白
尺寸 16cm x 21cm
訂裝 平裝/膠裝
紙書售價 HK$97.00
有存貨
購買電子書
載入中...
自取八折優惠
購買任何紙書選「自取」,即親臨本社辦公室付款,即可免運費並享有八折優惠
寄本地免運費優惠
購買任何紙書,只要買滿HKD250,寄本地即可享免運費優惠
運費計算
運費可於購物車查看(先將要買的書加到購物車並選擇「郵寄」和「目的地」)

猶記得拙著《學林踽樂》刊行之時,序言載明:「回望三十年硯田樂,以筆名塵紓所撰的戲曲文章,少說也有兩千篇,而以其他筆名寫就的音樂文章,又何止一千?

雖然歷年愛看拙作的朋友不斷催促我把已刊文章結集成書,但老是提不起勁。或許,縈繞胸臆的那種闌珊之感,就是對戲曲以至音樂現況的無奈之嘆吧。惟有把疊疊文稿束之高閣,暫且免提。」

詎料此語一出,隨即引起迴響。有些好友良言規勸,切勿打消刊行念頭;有些更進言鼓勵:既然評論文章多如浪疊,何不毅然輯錄付梓,為戲曲界稍留指爪?

三十年來肩負弘揚戲曲之責,至今雖已自決終結,再不聞問,但年來所學所觀,所感所評,多已見諸筆墨,並已累稿成疊。大體而言,年來拙文可分三大類:導賞、評論、承傳教育。前者是介紹講解;中者是微觀評隲;後者是宏觀廣論。

面對疊疊文稿,思量再三,何不稍留鴻爪,且按劇種劃分成若干篇,例如「京劇篇」、「崑曲篇」、「粵劇篇」,奉與戲迷同溯?

然而,拙文委實多如浪疊,不得不分拆上市。因此,本集先呈「京劇篇」和「崑曲篇」,期與讀者共鑑。其他篇章,容後再奉。情非得已,諸君莫怪。

塵紓

  • 師承吳梅入室弟子汪經昌
  • 資深戲曲評論員;藝評人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董事
  • 文史專欄作家
  • 著有《梨園偶拾——京崑篇》、《學林踽樂》
  • 目錄
    • 京劇篇
      • 中國京劇院今次來港 只賣一個于魁智
      • 劇目減少 影響培訓 少年京劇演出成功背後的隱憂
      • 文武兼備 殊不容易 于魁智訪港演《野豬林》及《打金磚》
      • 動作火爆 打鬥熾熱 十月中東北京劇武戲大匯演
      • 動作悅目 體態優美 京劇武戲可吸引新觀眾
      • 「武戲群英會」評論不一 遼寧京劇藝術團表演觀後感
      • 武打精彩 唱唸須改善 遼寧京劇藝術團武優於文
      • 演繹人物須注意內涵
      • 曲終人散後的反思
      • 京粵「兩下鍋」促進戲曲交流 談阮兆輝裴艷玲合作表演
      • 從「遼京」訪港劇目談程派藝術
      • 武旦表演勇猛又嫵媚
      • 從「遼京」演出談唐派藝術
      • 程派藝術資料概覽
      • 戲曲現代化的成功嘗試 評新派京劇《大鐘樓》
      • 宣揚民族氣節 演繹稍欠諧協 評新編京劇《風雨同仁堂》
      • 幾齣京劇折子戲的點點滴滴
      • 京劇《失空斬》管窺
      • 文武兼備 新舊共存 上海京劇院訪港演出六日七場
      • 摭談「上京」武生戲花臉戲
      • 戰友京劇團兩齣武戲各有特色
      • 從奚中路王東華的演出談《挑滑車》
      • 陳永玲暢談戲曲藝術
      • 漫談京粵紅生戲
      • 管窺京劇《神鵰》的優勢與限制 兼談「鄂京」幾齣折子戲
      • 難得的演員 難見的劇目 陳永玲、孫洪勳、吳鈺璋、胡學禮合演《戰宛城》
      • 王韋民憶述戲校歲月 與吳鈺璋、孫洪勳、胡學禮等同窗之誼
      • 摭談京劇《狀元譜》之「打侄」與《黃鶴樓》
      • 王韋民憶述戲校歲月 與蕭潤增、蕭潤德、張春孝同窗之誼
      • 「中國傳奇」獻演三齣京劇精品
      • 《貞觀盛事》與《馬前潑水》的反思
      • 藝術節京劇節目值得商榷
      • 「中京」三齣大戲引起反思
      • 《蝴蝶夢》未符「兩下鍋」標準
      • 名家薈蔚 珠玉紛陳 麒派匯演難能可貴
      • 題旨鮮明 勾畫深刻 麒派名劇《明末遺恨》具震撼力
      • 麒派藝術精神值得學習
      • 《偶人記》演出漫談
      • 人才捉襟見肘 選劇值得商榷 「京劇武旦群英會」瑜難掩瑕
      • 由未有程式至程式新用 從南戲談到《李爾在此》
      • 《李爾在此》乏縱向發展 吳興國「一趕十」陷死胡同
      • 菊壇新花代代春 上海戲曲學校演十一齣京劇
      • 德藝雙馨程硯秋 寫在「程派藝術一百年」演出之前
      • 向譚派藝術致敬 寫在「生行七代話譚門」之前
      • 向厲家班致敬 重慶京劇團首次來港
      • 名家匯萃 流派紛呈 「京劇群英會」名劇饗觀眾
      • 甘霖喜澤桃李 幼苗盼成棟樑 少年京劇來港匯演
      • 周龍聯同戲曲學院師生演京劇
      • 行當齊全 文武俱備 少年京劇團訪港同慶回歸
      • 「南麒北馬關外唐」周五開鑼 摭談有關參考書
      • 北京京劇院演文丑戲紀念蕭長華
      • 京劇現代戲管窺
      • 承華傳芳 揚風弘藝 「梅劇團」與名家香江匯演
      • 梅劇團三天匯演瑕瑜互現
      • 父業子承 兩岸弘藝 李寶春京劇老戲新唱
      • 趙玉華率石家莊京劇團訪港
      • 程派傳人盡展程風妙韻 兼談《鎖麟囊》成功要素
      • 新編京劇《金鎖記》不姓「京」
      • 馬派名劇 復耀香江
      • 戲曲《趙氏孤兒》京粵談
      • 從《牧羊記》到《漢蘇武》 漫談京崑蘇武劇目
      • 漫談楊派《文昭關》與《伍子胥》
      • 京劇匯演 瑕瑜互見
      • 擔演劇目不多 表演手段欠豐 京劇老旦行當發展受限制
      • 《韓玉娘》夫妻對手戲不足
      • 北京京劇院展現清宮演戲面貌
    • 崑曲篇
      • 《十五貫》崑粵談
      • 訪杭州 看浙崑 介紹《長生殿》及《十五貫》之「見都」等劇目
      • 向戲曲學者洛地老師請益
      • 比較《獅吼記》崑粵版本
      • 藉形體動作塑造人物 林為林暢談武戲內涵
      • 「浙崑」演出成功後的啟示
      • 漫談崑劇《牡丹亭》 寫在「上崑」來港演出之前
      • 汪世瑜王奉梅來港教崑劇
      • 張世錚梁谷音訪港推廣崑劇
      • 《我是崑劇之「末」》內容豐富 兼論當今崑劇藝談的匱乏
      • 戲曲學者洛地來港演講
      • 林為林展現三種武生美
      • 漫談「林為林專場」的五齣戲
      • 從《西園記》談到崑劇承傳
      • 從「吳門雅韻」想到崑劇承傳
      • 紀念俞振飛百歲冥壽 南北崑曲名家匯演在香江
      • 崑劇名作香江匯演
      • 從戲曲到人生哲理 洛地暢談文化要義
      • 崑劇匯演悲喜參半
      • 展現丑中之美 向王傳淞致敬 崑丑名家來港匯演
      • 「吳歈曲韻」展現崑曲器樂美
      • 清歌妙曲傳百代 雅韻名劇耀萬邦 寫在崑劇大匯演之前
      • 蘇州崑劇院演玉簪釵釧
返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