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西紀程》是清末第一任駐外大使郭嵩燾出使英國的旅途中見聞的整理記錄,並在1877年由同文館(清庭的外語機構)出版,作為提供給官員有關外交事務的參考資料。 此書一出版,即在清庭朝野激起軒然大波,指責謾駡之聲遍及京城內外,書版隨即遭銷毀,不可再印,成為禁書。
郭嵩燾(1818-1891),湖南湘陰人,晚清官員,湘軍的建立者之一,曾任職於翰林院、南書房、廣東巡撫等職,被稱為“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郭嵩燾為官時關注“洋情”,處理過一些與洋人交涉事件,被清庭視為“精透洋務”之人。 他在諸多文章和奏摺中,提倡學習西洋的優點,認為“雖使堯舜生於今日,必急取泰西之法推而行之,不能一日緩也”,並批評時政“西洋汲汲以求便民,中國適與相反”。 雖然遭到“謗毀遍天下”,卻自稱:“流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問有此人”。
除《使西紀程》外,本書也選取了一些郭嵩燾出使英法期間,參觀議會、工廠、學校,接待官員政客的記錄與感想的文章。 文章中提倡學習當時西方的新技術,如冶礦、鐵路、電報等。
郭嵩燾在許多文章中多次提出“本末論”的看法。 在《條議海防事宜》中說:“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賈,造船制器,相輔以益其強,又末中之一節也。 ”郭所稱的“本”,指的是國家的政治文化制度。 “末”指的是商業、科技、工業、軍事等。
他在許多文章都提出,如果想達到西方國家的富強興盛,不被欺負,首先要學習的是“本”。 “無其本而言富強,只益其侵耗而已”“推原其立國本末,所以持久而國勢益張者,則在巴力門(parliament,國會)議政院有維持國是之義。 ”“諸公專意考求富強之術,於本源處尚無討論,是治末而忘其本,窮委而昧其源也。 ”他反復強調,只學商業、科技、軍事等”末“技不會帶來成功。
初步探索“人治”與“法治”的優劣,可謂近代的先驅。 “聖人之治民以德。 德有盛衰,天下隨之以治亂。”;“ 西洋治民以法。 法者,人己兼治者也,故推其法以繩之諸國,其責望常迫。 ”; “聖人以其一身為天下任勞,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身之聖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聖,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無窮,愈久而人文愈盛。 ”
這本富爭議性的書及郭嵩燾的其他文章至今沒有白話版本,本書可以填補這個空缺。
楊大慶 (編者/譯者)
廈門人,12歲移居香港。 於美國學習建築學,從事設計工作,對中國近代史、世界歷史、日本現代化史頗感興趣。 后又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比較與公眾史學文學碩士學位。
- 目錄
- 前言
- 使西紀程
- 與慈禧太后對話(一)(1876)
- 與慈禧太后對話(三)(1876)
- 參觀小學(1877)
- 聽英國學者演講熱學(1877)
- 赴下議院聽議事(1877)
- 參觀英國法院(1877)
- 聽土耳其公使談國際形勢有感(1877)
- 參觀英國該爾斯醫院(1877)
- 記日本公使述明治維新(1)(1877)
- 述英國陪訓流浪兒童(1877)
- 參觀英國監獄(1877)
- 記印度宗教風俗(1)(1877)
- 述西報論吳淞鐵路等事(1877)
- 述西人論環球人物(1877)
- 論英人治理香港事(1877)
- 參觀倫敦市政廳(1877)
- 與威妥瑪論中國政治(1877)
- 述張力臣論洋務(3)(1877)
- 論報紙與國政(1)(1877)
- 論英國政治(2)(1877)
- 論古今變局與應對之方(1877)
- 論日本外交應對有方(1)(1877)
- 評沈葆楨毀棄吳淞鐵路(3)(1877)
- 述嚴復談西學(1)(1878)
- 與威妥瑪議中國官場(1878)
- 記西報述西洋各國勳章及文明程度(1878)
- 述海德公園任人辯論(1)(1878)
- 論英國兩院制(1878)
- 聽嚴複等述西學(2)(1878)
- 與西人述被參緣由(1878)
- 議俄國刑法(1878)
- 與威妥瑪談洋務(1878)
- 議論古今變局(1878)
- 論英美工人罷工(1878)
- 記電話(1878)
- 記英人述太平洋島嶼情形(1878)
- 論同治中興人才特點(1878)
- 記英人北極探險(1878)
- 比較中西政治(2)(1878)
- 讀西報論中國賑災事(1878)
- 論西國研求道路治理(1878)
- 與英國外相辯論《煙台條約》(1878)
- 論西方重視向他國學習(1878)
- 評論中國禁止人民出國遊歷(1878)
- 與西人論泰西政教風俗(1879)
- 論泰西政治得失(1879)
- 與張力臣談洋務本末(1879)
- 自述能見洋務之大(1879)
- 自述堅持談洋務(1879)
- 在禁煙公社演說(1880)
- 請禁止鴉片折附上諭(1877)
- 續陳禁止鴉片事宜折附上諭(1877)
- 辦理洋務橫被構陷折(1877)
- 因法事條陳時政疏繕呈直隸總督肅毅伯李兩江總督
- 恪靖侯左代進(1884)
- 倫敦致李伯相(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