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自上海記者遇上
世紀之交的香港
九七前後的香港記事
風風雨雨的兩地爭論
1993年底,我一不小心來到香港……
《南京條約》帶來的屈辱,造就香港雖地理位置靠近祖國,文化卻與祖國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異激蕩,異同顛覆……
香港土地上的人們,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固有中西文化傳統,融合、分錄、同化、創新,排斥、吞噬、作對、共存,鑄就了先驅,產生了磨合,造就了契機,暗含了歧路。
千年一遇的世紀之交,或多或少的震撼,作者一一記著。
作者對香港文化的觀察和判斷是基於一個記者的眼光,因此沒有學者那麼深厚的底蘊,也沒有一般文化人兼顧八方的奔暢。但有點快馬奔過後的激盪,飛艇激揚時的快感,過山車似的唐突;也有少少潛入深海的悠閒,稍稍伺機待兔的熱望,絲絲猛咬獵物的驕橫。
勞有林
祖籍浙江紹興。1949年農曆閏7月27日出生於上海。
大學文化程度。在上海紡織軸承一廠當了十三年鉗工。
1977年參加全國高考,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在上海第四棉紡廠技校當了一年語文教師。
1982年獲聘進上海電視台新聞部成為一名記者。先後在採通科、文藝科工作,與其他同事一起創辦了《國際瞭望》節目,該節目被評為上海最受歡迎的十大精神食糧之首。
1986年任新聞部責任編輯,於上海市委市政府市委宣傳部策劃的多部大型紀實片、紀錄片《前進中的上海1988》《前進中的上海1989》《歷史的腳印1992》《廣東之行》等的主要撰稿者。
1993年底到香港任上海電視台駐港記者,期間先後在香港無線電視(TVB)任中國事務主任和上海實業集團STR香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1997年策劃並撰稿由汪道涵撰寫片名的九十七集電視紀實片《香港之最》。
1999年策劃並擔任由澳門特首何厚鏵撰寫片名的十五集電視紀錄片《看澳門》的製片人。
2002年策劃並擔任由香港特首董建華撰寫片名的《香港動感紀實》製片人、撰稿者之一。
2004年至今任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香港辦事處和記者站首席代表、高級記者。
上海廣播電視台香港記者站、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香港辦事處首席代表、高級記者。
履歷:
- 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上海雜文家協會理事、上海新聞工作者協會會員。
- 至今發表了近千萬字的新聞作品,出版了專著《國際瞭望──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大事記》《上海 機遇不再──勞有林電視政論集》《胡椒集》《香港之最》《激盪與顛覆──世紀之交的香港泛文化》《不信東風喚不回——不容否定的毛澤東和文革》等。
- 其新聞作品獲得第二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與鄔志豪、李培紅合作)及二等獎三等獎、上海首屆新聞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全國電視新聞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中國圖書獎一等獎、《文匯報》《解放日報》等雜文徵文獎一等獎等。
- 報告文學有:《他,率隊攀登在崎嶇的小路上——記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王滬甯》等。
- 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系講授《香港媒體的大陸報導》課程。
- 目錄
- 第一部分:香港旅遊文化的特質及其形成
- 第二部分:香港本土文化的包容性和獨特性
- 第三部分:香港社會文化:悖論中的衝突